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,其病理包括多 种类型,以浸润性导管癌最为常见。浸润性导管癌不同级别 生物学行为不同,其治疗及预后也有差别,一般低级别者分 化较好,预后亦较好,高级别者分化差,预后不良。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通过对腺管/腺体形成、核多 形性和核分裂计数的评估来进行分级。将3组数值加在一起可 得到3~9的积分结果,分为:Ⅰ级-高分化:3~5分;Ⅱ级-中 分化:6~7分;Ⅲ级-低分化:8~9分。Ⅰ级、Ⅱ级者为低级 别,Ⅲ级者为高级别[3]。
乳 腺癌发病率高,且病理类型较多,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 病理类型,浸润性导管癌不同组织学分级治疗效果及预后不 尽相同。乳腺癌的免疫组化结果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,如雌 激素受体(ER)、孕激素受体(PR)阳性对内分泌治疗敏感,预 后相对较好;C-erbB-2阳性对分子靶向治疗敏感,但是总体 预后欠佳。乳腺FFDM作为乳腺癌筛查的一种常规手段,其 主要特征包括肿块形态、边缘毛刺征、肿块内恶性钙化等, 其应用价值已得到临床认可。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,乳腺的FFDM征象与免疫组化存 在一定的关联,ER、PR、C-erbB-2等备受关注。ER、PR 阳性乳腺癌恶性度较低,预后较好,且对内分泌治疗敏感。 本研究发现低级别与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ER、PR表达存在 统计学差异,低级别浸润性导管癌ER、PR阳性率高。而二者 c-erbB-2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。